【凌智的起点】
2013年伴随智能手机全球市场的迅猛发展,中国3C自动化方兴未艾,而机器视觉在自动化设备中开始大量应用,但当时掌握此技术的工程师数量有限,市场上随即涌现出一批机器视觉解决方案供应商,凌智也因此诞生。
公司早期代理国外知名品牌软硬件,并为客户提供机器视觉集成解决方案。然而3C自动化多为非标自动化开发,售前服务重,评估与样机开发周期长、消耗大量开发人员,且项目成功率也依赖设备开发团队的整体水平等多种因素,每个项目都要进行二次开发,开发经验和技术不能有效积累,更无法实现复利价值。
经过几年的打磨“如何有效积累技术和项目经验”成为凌智亟待解决的问题,在这种背景下,工程团队结合以往的项目经验封装了“视觉定位软件”,实现了视觉定位校正功能无代码配置,高精度补偿等功能(获得了发明专利一项),缩短了项目周期,减少投入,但此软件适用场景有限,还不属于从上层设计入手的真正平台软件。
LZ-MCAS
【凌智平台软件的诞生】
一款好的平台软件可以有效的积累集成开发技术和项目经验,但就平台软件设计之初也有自身的难点。一家机器视觉集成服务商,要面对不同的客户需求、不同的制造场景、不同的设备,要对行业和工艺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到最佳的方案,仅仅懂视觉和会软件编程是远远不够的,不深入一个场景做积累,只停留在需求的表面,即使做再多的项目都无法成为解决方案高手,那么如何设计一款工业集成平台软件并做好迭代呢?
在美国,企业服务软件是一个巨大的成熟市场,美国市值最高的20个软件企业中,有14家是to B的企业服务软件公司,包括IBM、Oracle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。[1]但是,当很多创业团队把美国企业服务软件搬到中国来之后,却发现此路不通。美国的主流企业服务软件是通用型的,比如财务、营销、客户关系、人力资源等等,基本上所有行业、大小公司通用,不需要太多的定制化开发。这背后有一个关键因素,就是美国企业的管理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成熟,各个公司的内部管理流程大同小异,软件需求也差不多。而在中国,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,客户需求千差万别、一言难尽。一方面,是中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“人治”的阶段,管理流程也就是“千人千面”。另一方面,我们处于一个“三浪并发”的时代,信息化还没做完,就要上数字化;数字化还没弄明白,就要搞智能化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的企业服务软件面对大量的、随时变动的定制化需求,没办法形成快速的规模化复制,业内人士认为,中国的企业服务软件要跑出来,可能需要走一条和美国同行不同的路,那就是扎根行业、细分场景,为某个具体职业提供解决方案。
然而国内工业集成软件的发展存在同样的痛点,也许只有扎根更垂直、更细分的领域,才能实现规模化复制。2018年凌智LZ-Inspection软件落地,这是一款针对面板显示行业的AOI检测软件平台,经过几年的迭代,软件拥有包含AI算子在内的丰富算子库,以及聚焦了面板显示检测行业多种产品的工艺配方。
LZ-INSPECTION平台软件
量产场景
2020年初公司又启动研发了一款全新的平台软件,集运控、机器视觉、数据采集与处理、仿真、互联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软件LZ-STMV,这是一款迈向工业4.0(如图-1)的智能软件。
LZ-STMV平台软件
其量产场景
图-1
两款平台软件将工艺技术、控制技术,自动化制造技术有效融合,把每个工程师的智慧,每台设备的精华都有效的积累起来,不断提升工业自动化集成研发水平,以此更好的服务客户,降低成本,提升人员的价值。
【凌智核心竞争力】
纵观工业的发展历史,是一部机器工具的发展史(如图-2),也是由硬件创新走向软件集成创新的过程。今天的工业软件不是先有软件,而是先有“问题”,所谓的解决方案就是这么来的。工业软件的发展,并非像纯软件,它运行在统一的通用的处理器机构和操作系统上,它包含了非常多的电-磁-光-热-流体等效应的叠加,都是先有问题再解决,在解决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工作,把这类知识用软件封装,就形成了现在的工业软件。因此,工业软件的本质是工业知识的复用,前提是要有工业知识,才能去复用,有大量的基础研究、工程测试与试验、以及软件工程的开发集成,才能形成工业软件。制造业的问题就是要沉浸其中,才能明白“知与行之间的关系”。工业软件包括了求解类软件、运行类软件、实时操作系统、工艺仿真等多种类型,其实这些都是大量工业知识的积淀。[2]
图-2
凌智从诞生之日起就见证了国内自动化的爆发,不仅参与到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化的过程,也亲历了工业2.0到4.0多代并发的历史阶段,所以公司结合自身的特点,形成了四大核心(如图-3):平台软件、工艺研发、资源整合、标准化交付,并以此向前持续发展。
图-3
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,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系统与其所处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等环境构成的体系聚合匹配的结果。凌智致力于服务面板显示检测行业,构建面向工业自动化的研发体系、人才培养体系,逐渐形成行业领先优势,打造成市场营销、产品研发、技术服务三维一体的科技公司。
[1]得到头条293讲 徐玲
[2]《伺服与运动控制》2022年第三期 P56 突破“卡脖子”难关,必须要重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贝加莱工业自动化(中国)有限公司 宋振华
(作者:深圳市凌智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纪静)